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延津旋风”再起!刘震云用河南方言诠释中国式“孤独”。

王嘉俊 相约新乡 2021-08-02

历史丨地理丨时尚丨人物

新乡市委市政府唯一外宣微信公众号


【视频创作】嘉俊  雅楠


新乡延津,又一次以颇具感染力的姿态站在了世人面前。


《一句顶一万句之出延津记》被誉为中国版的《出埃及记》。北京青年报称:“在近两年的国内原创剧目中,恐怕再难有其他作品比它更受关注了。


什么是《出延津记》?



为“回家”,“练习”一年!


话剧一句顶一万句之出延津记》来自于延津籍作家刘震云原著小说《一句顶一万句》,2017年10月完成剧本初稿,后七易其稿。2018年,话剧《一句顶一万句》1.0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,随后巡演20余个城市。

 

4月20日,郑州站演出的《一句顶一万句之出延津》是2.0版,是全国第二站演出,也是向家乡父老的一次汇报演出。


牟森 


该剧导演牟森说:“去年的今晚,舞台剧《一句顶一万句》在国家大剧院首演,到今天正好一年,这戏去年首演之后,在全国20几个城市也演了很多场,今天是整整第30场,可以说,去年一整年的演出,都是为昨天和今天在郑州的演出做准备。”


一个什么样的故事?


河南延津人曹青娥,七十八岁时病危。弥留之际,她想起了自己的前世今生。

 


三岁时,生父在山西沁源死于非命。五岁时,继父杨摩西入赘与母亲吴香香结婚,并改姓成为吴摩西。因母亲与人偷情出走,吴摩西带她从延津出外寻找。途中,她被人贩子拐卖,几经辗转,落到山西沁源。

 

为了一句说得着的话,为了一个说得着的人,寻遍中原大地,寻过七十载时光,仿若命中注定的前世今生,命运轮回的前因后果。

 

 

脱胎于伟大“母体”

 

这部剧成功的原因有很多,但其中最为基础的,是它有一个令人敬畏的“母体”——《一句顶一万句》。该小说出版于2009年,曾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,译有20多种语言,被称为中国版的《百年孤独》



刘震云认为《一句顶一万句》是一部现实魔幻主义作品。他说:“一个意大利神父来到河南的时候一句中国话不会,转眼四十多年过去,河南话都会说了。来的时候眼睛是蓝的,黄河水喝多了眼睛都变黄了。待了四十年,只发展了八个徒弟。没有教堂就住在破庙里,每天回来给菩萨上香说,‘菩萨啊,再让我收几个信徒吧。’这太魔幻了。”


正因为有这样一部风格独特的文学经典做支撑,《一句顶一万句》才得以在戏剧舞台上绽放光彩。


导演陈洁认为:“(这部剧)在形式上借鉴了古希腊悲剧的壮美之风。歌队、神父、剧中人物身上与神性相接的本能,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宿命都让人想起古希腊悲剧,想起荷马史诗。

 


心灵“强震”

 

《出延津记》,

将中国人的心事儿,流淌在吟唱之中!


《一句顶一万句》,

讲的是百姓的杀心


《一句顶一万句之出延津记》宣传片——杀心版 


李敬泽说:“读《一句顶一万句》,常想到《水浒》,千年以来,中国人一直在如此奔走。”


牟森说:“抽刀便杀人者为‘好汉’,拔刀又掖刀者为‘百姓’。”


《一句顶一万句》写的是百姓,是中原大地上的每一个人。他们为一口痰生恨,为几张饼生恨,为一记耳光、一次催账、一场通奸生恨。他们拔刀,无数次杀心起,又无数次杀心落,终是泪落、刀藏,孤身离去,独自奔走。


《一句顶一万句》剧照 ©李晏


吴摩西的出延津,是中国人的出埃及记,是一种英勇的壮举。


许多作品里都描写过流离失所的受苦人,他们被迫迁徙是因何?无非是天灾与人祸,如灾难,如战争,如经济波动、政治迫害。但在《一句顶一万句》中,人们背井离乡,为的竟是孤独、是伤心、是一句话、是一个人。


剧中一些段落击中了国人的“七寸”,揭示了我们之所以生活在“千年孤独”中的原因。


 

河南人演河南戏!

 

牟森曾向刘震云发问,“中原是什么?”


刘震云脱口而出:“中原是一种态度。”


摄影:王嘉俊


为更好地彰显表演的感染力,《一句顶一万句之出延津记》,演员几乎全部是河南籍,如饰演老年曹青娥的赵吟秋来自开封,饰演杨百顺的杨易来自平顶山,饰演老詹的边玉洁来自郑州,饰演老曾的苏俊丞来自濮阳,饰演老曾妻的韩燕楠菲来自新乡,饰演吴香香的赵金霞来自鹤壁……


而且,全场下来,用河南方言演出,尽显“中原是一种态度”。尤其是剧中喊丧的罗长礼的一声长鸣:客奠啦,孝子孝孙哭震天!可谓震耳欲聋,直插云霄。


河南人,中原人,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、委屈、彷徨、孤寂,和勇往无前都在这一声吼中反复回旋,显现。



守望回归


但,这仅仅是《出延津记》。


那,接下来的《回延津记》,一定会是一个阳光、舒适、快乐、有好多“能说上话的人”的延津吧?


要不然,为什么要“回”呢?


摄影:王嘉俊


小说《一句顶一万句》,

含纳百余个人物,跨越七十载时光。


通过这部剧,

我们可以在两个多小时内,

捕捉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灵魂,

准确感知到,

什么是延津,什么是中原,

什么是中国人的“孤独”。

 

 

注:本文部分图片源于北京鼓楼西剧场。

往期回顾

新乡:槐花开成“香雪海”,好吃,好玩,正当时!

新乡:“100岁”的纱厂成“国保”,照片看哭几代人!

总  监 制:李国强 马新华

主      编:刘树雨 王高峰

执行主编:尚建东 王未来

责任编辑:王嘉俊 杨 杨

投稿邮箱:848756525@qq.com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